今年以来,中国聚烯烃进出口贸易呈现进口量降而出口量升的趋势。对于后期贸易市场,安迅思(ICI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23年,有3个因素将影响中国聚烯烃贸易,一是2022年四季度至2023年仍有大量新产能释放;二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三是海运费下降,有利于出口贸易。另外,如果中国持续释放经济刺激政策,四季度需求将复苏强劲,很可能推动更多进口货源流向中国市场。
具体来看,在聚乙烯(PE)方面,中国PE进口量伴随自给率提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尽管许多装置开工率下调,但今年中国PE自给率预计仍将环比增长2个百分点,至62%。
ICIS认为,今年全球新增PE产能50%以上都来自中国。连云港石化4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已在8月试车,开工率将逐渐提升;中石油广东石化共计120万吨/年PE新产能也计划于今年年底释放。伴随这些新产能释放,截至今年年底,中国PE产能将达到2900万吨/年,同比增速超过15%。然而,ICIS认为中国仍将是PE净进口国,但预计今年进口量相比去年将有所下降。
出口方面,ICIS认为,由于通用PE级别国内供应日益充裕,中国PE出口量未来仍将呈上升趋势。尤其受良好的需求增长驱动,一些东南亚国家将成为中国PE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越南。今年1~7月,中国PE出口量在44万吨,同比上升39%,其中15%出口至越南。
在聚丙烯(PP)方面,自2021年以来,中国PP净进口规模正呈现收缩态势——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
ICIS分析认为,中国PP净进口规模近年来持续下降的一大原因在于国内产能快速增长。特别是在2019~2022年,中国超过1100万吨/年新产能释放,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1%。但同期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仅在7%。供需矛盾激化,在促使行业开工率下滑的同时,也使得部分生产企业积极寻求出口机会。
ICIS表示,预计在2023年前,中国PP仍将继续出口。但由于这两年全球各地都面临产能增长带来的过剩压力,预计中国PP出口量不会大幅增长。间歇性套利流转仍然会是主流方式。
2022年,原本计划要投产的PP新产能达到605万吨。尽管受到疫情和利润因素影响,截至9月仅有160万吨/年新产能落地,且280万吨/年新产能释放时间推迟到四季度或者2023年。因此,预计四季度中国PP产能将快速增长。
同时,人民币贬值和国际海运费用下降也为四季度中国PP出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据央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从3月的6.3提高到了9月23日的7.1左右。据市场消息,从中国至越南的40英尺集装箱海运费用已从40~50美元/吨下降到20~30美元/吨,且更低费用亦有听闻。而二季度,运费还高达80~100美元/吨。
此外,从出口目的地来看,四季度中国PP出口仍将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但不排除将有部分货源流向欧洲。由于能源危机导致的高额成本,欧洲PP装置可能出现减产,从而增加对其他地区PP的需求。这也利于中国PP出口。
综合来看,ICIS认为,虽然中国聚烯烃出口在过去两年呈现上升趋势。但伴随着东南亚及南亚地区新产能逐步释放,如Long Son石化位于越南的共计95万吨/年PE和40万吨/年PP新装置都计划在2023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当地供应缺口减少,中国出口贸易也将遭遇挑战。
文章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原文链接: http://www.cpcif.org.cn/detail/18e1b9c0-7449-42e5-9507-e927f40ec875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