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锐意进取求突破,砥砺奋进求发展,在海上石油开采、精细化工品生产、关键核心化工反应器制造、大型炼化一体化等大型工程项目中屡获佳绩。《智能制造周刊》特遴选了石油和化工工程领域十大新闻,以飨读者。

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投产

4月,亚洲最大的陆地采油平台——中国石油集团吉林油田分公司新215区块16号大井丛平台投产。该平台共有油水井72口,是继2015年吉林油田1号大井丛平台分布48口油水井建成投产后,再次创造的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新纪录。

传统的布井方式是跟随出油点布设直井,油井位置分散,不易管理。而大井丛则采用定向井等技术,将多口井集中建设在一个平台上,真正形成了油井丛林。16号平台占地面积仅1.85万平方米,但控制地下含油面积却达8平方千米,地质储量达300万吨,土地占控比达1432。与以往常规分散式单井方式对比,大井丛平台减少了永久征地面积6.79万平方米,实现了由常规小平台建井向集约化钻完井、工厂化作业、一体化集中处理的超大平台建井模式的转变。

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项目投产

731日,我国首个丁二烯法己二腈工业化生产项目——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己二腈及系列新材料项目一期在山东淄博正式投产,并打通全流程,产出优级产品。

该项目一期采用中国天辰自研技术,以丁二烯为主要原料,年产20万吨己二腈,并生产丙烯腈、己二胺、尼龙66成盐及切片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投产仪式上说,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关键中间体,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中国天辰打破垄断,补上了关键技术短板,开创了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又一发展高地。

国产己二腈产业化技术的突破,必将推动我国尼龙66产业快速发展。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卞曙光说,未来5~10年,尼龙66价格将更具竞争力,下游应用也将快速拓展,市场年需求量有望达到400万吨。我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己二腈尼龙66市场,全新产业链优势也将逐渐显现。

国内首台鲁姆斯工艺PP反应器投运

10月,由天华院设计制造的全国首台()鲁姆斯工艺聚丙烯(PP)聚合反应器在中海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3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中顺利投运,填补了聚丙烯反应设备在国内设计和制造的空白。相较于进口设备,该反应器单台设备费用可节约50%以上。

20203月,中海油大榭石化专家经过多方考察,决定由天华院完成中海油3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制造。按工艺要求,该聚合反应器规格为?4850毫米×10000毫米×72毫米,封头厚度更是达到130毫米。由于聚合反应的特点,设备设计压力达到4.0兆帕,同时要求底部搅拌器和容器在运行时的间隙在2毫米左右,设计难度大、加工要求高。

20217月,天华人经过近3年努力,成功研发国内首台鲁姆斯工艺聚丙烯聚合反应器。该聚合反应器从材料到设计标准均采用国内相关规定。经过一年的安装调试,中海油大榭石化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于20228月产出聚丙烯,并于成功投产运行,装置运行稳定,关键参数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投用

103日,由中国海油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投用,标志着我国成功开辟了深水固定式平台油气开发新模式,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的设计、建造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海基一号位于珠江口盆地海域,平台总高度达340.5米,总重量超4万吨,高度和重量均刷新了我国海上单体石油生产平台纪录。海基一号本次同时投产5口生产井,初期日产量约2700吨。依托海基一号,中国海油将同时开发陆丰15-1和陆丰22-1两个油田,共14口生产井、3口注水井,全部投产后高峰日产原油达5000吨。陆丰15-1和陆丰22-1油田相距19千米且均为边际油田,本不具备单独开发的经济性。海基一号平台以联合开发策略实现新老油田共享设施,一举盘活两个深水边际油田。

首条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投用

1010日,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条国产线在上海石化公司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测试结果显示,产品性能可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大丝束碳纤维生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数年后,关键装备也已国产,实现了自主可控。

上海石化副总经理黄翔宇表示,为了在大丝束碳纤维生产领域真正拥有中国技术,上海石化从装备到工艺,为大丝束量身定制了专用生产线,如根据大丝束的要求自行设计氧化炉、碳化炉,不但掌握了控制温度场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配置了节能型设计,可实现能源综合利用。

上海石化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聚丙烯腈(PAN)基大丝束原丝、碳纤维技术,分两个阶段实施,计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达到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产能。该条48k大丝束碳纤维国产线816日建成中交,可实现规模化、高品质生产。

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试生产

1026日,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常减压蒸馏装置成功引入原油,标志着该项目全面进入投料开工试生产阶段。

该项目是中国石油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炼化项目,是目前国内唯一可全部加工劣质重油的炼化基地,与同等规模的炼化企业相比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能耗降低15%左右,年加工原油2000万吨,可生产乙烯产品120万吨、芳烃产品260万吨。

常减压蒸馏装置是广东石化项目的龙头装置,设计加工能力1000万吨/年,年开工时数8400小时,装置设计弹性60%110%,设计运行周期为4年一大修。该装置采用高真空减压深拔技术,为下游连续重整、航煤加氢、柴油加氢等装置提供原料;同时采用窄点技术优化换热网络,充分利用装置余热,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我国首个陆上LNG薄膜罐项目投产

1028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参与建造的中国首个陆上液化天然气(LNG)薄膜罐项目——华港燃气集团河北河间LNG调峰储备库工程正式竣工投产。

河间LNG调峰储备库工程由华北油田公司华港燃气集团建设,总投资2.72亿元,占地约81.37亩,建设12.9万立方米LNG薄膜型储罐及配套设施,其最大气化和供气能力为100万标准立方米/天。工程完工后,不仅将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地区天然气储备整体布局,保障河间、任丘及周边80万户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取暖用气,为增强冬季应急保供、平稳用气保驾护航,而且将促进大型LNG薄膜储罐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对加快薄膜罐设备、材料国产化进程和推动LNG全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CCUS项目启动

114日,中国石化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将在华东地区共同建设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

该项目可将长江沿线包括化工厂、钢材厂、电厂、水泥厂等在内的工业企业产生的碳源,通过槽船集中运输至二氧化碳接收站,通过距离较短的管线再把接收站的二氧化碳输送至陆上或海上的封存点。项目将为华东地区工业企业提供灵活、有效的一体化二氧化碳减排方案,助力华东地区现有产业脱碳,打造低碳产品供应链。

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四方携手拓展商业化脱碳路径,积极推进CCUS全产业链发展,不仅为中国,也将为全球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国内最大PEM电解水制氢装置投产

1225日,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装置——中国石化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在中原油田投产。中原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经理梁建伟表示,该项目以绿电绿氢,日产纯度为99.9995%绿氢可达1.12吨。项目的投产将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氢能多元耦合与高效利用等提供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该项目采用的是现阶段与风电、光电耦合度最好的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全过程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而且设备可以随开随停,便于就地消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绿电。同时,该项目还配套建设3.66兆瓦的光伏电站以及9兆瓦风电工程。两个制氢配套工程年发电量2500余万千瓦时。

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

1228日,东方盛虹旗下盛虹炼化全面投产暨盛虹高端新材料项目、全球先进材料研究院签约仪式在连云港徐圩新区举行。这标志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实现全面投产。

据悉,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项目设计原油加工能力1600万吨/年。该项目可灵活切换油品种类、油品和化工品配比,市场适应性强。该项目创下最大直径塔器、单体最重固定床反应器、最大规模常减压蒸馏装置及裂解炉等多项国内第一。其中,16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装置、40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装置为国内单套规模最大;280万吨/年对二甲苯装置为国内首次采用两段式重浆化回收工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两段重浆化结晶法工艺对二甲苯装置;项目还拥有国内规模总量最大的93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并在关键技术上实现完全自主。

(注:十大新闻按时间排序;本文年份日期如无特别说明,均为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