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就化工安全生产的安全观问题与国内化工安全专家、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路念明有一番交流。笔者深感收获颇大,特在此转录。

笔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没有专门提安全生产一词。对此您如何理解?

路念明:关于安全生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十八大以来的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十八大报告指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十大报告的论述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可见,二十大报告虽没提“安全生产”,却把安全生产定位于公共安全范畴之首。

笔者:请您谈谈化工安全与国家大安全的关系。

路念明:我国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共2.8万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近30万家。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支柱产业,年增加值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的16%左右。化工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2010年开始,我国化工行业的体量已是全球第一。

行业安全属于公共安全的范畴。公共安全范畴包括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抓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是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的基础性保障;是我国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去年我国化工企业发生数起事故,社会负面影响较大。您怎么看?

路念明:总体来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行业安全生产与国家要求相比还有差距。2022年上半年,尤其是5月以来接连发生4起较大事故和2起有重大影响的事故,有些事故甚至发生在安全生产月期间。这给全行业敲了警钟。据最新统计,2022年前11个月全国共发生化工行业事故106起,同比下降8.6%;死亡人数122人,同比下降10.9%。化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

从发展层面来看,化工行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规模快速扩张,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一些地区化工产业转移过程中项目准入管理薄弱和安全设计诊断不实、高危细分领域精细化工“四个清零”不到位、复产验收及新建项目把关不严、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质量把控不严、化工园区A级和B级风险占比高、油气长输管道外部隐患整改率偏低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数量不小的安全隐患。就企业层面来讲,一些企业存在危险工艺本质安全水平不高、自动化控制不到位、安全管理能力不足、化工发展人才紧缺、员工履责能力不足等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存在隐患排查不彻底问题。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都表明化工行业高风险性质没有根本改变,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有效解决,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等传统风险仍处于高位。

大量隐患背后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2022年以来,政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不同层级的检查督导,仍然发现不少问题。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在配合政府开展产业转移检查、高危细分领域检查、老旧装置检查等过程中,都发现了不少问题和重大隐患。在对高危细分领域开展的专项整治提升“回头看”活动中,核查企业49家,发现问题隐患1543项,其中重大隐患100多项。这表明,一些领域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而且这些被查出的众多物的不安全状态,其背后的根因却是企业的管理缺陷。也就是说,根源在于企业的系统性安全管理出现问题,安全领导力、安全纪律、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安全文化等严重不足。如果不找出管理问题的根源,未来这些隐患很可能转化为更多更大难以避免的事故。

笔者:您认为管理部门、行业企业如何各负其责?

路念明: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结合学习二十大报告时指出,按照重点围绕完善体系、预防为主、专项整治、提升能力来抓好落实。这为化工行业抓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指明了方向。

具体说,全行业要围绕各级政府关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治理、防控重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强化基础支撑保障能力等5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在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高危细分领域安全风险管控、化工产业转移安全风险管控、老旧装置安全风险管控、化工园区整治提升、精细化工“四个清零”质量核查、液化烃储罐区整治提升、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以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迭代升级、“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试点建设、重大危险源企业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做好行业安全这篇大文章,不断巩固和延续行业安全持续向好的安全生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