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响水天嘉宜化工“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发布。报告一经发布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近几年,虽然石油和化工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均有所提高,但这场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的事故,让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蒙上一层阴影。
近年来,由于危险废物处置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绝于耳。导致响水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天嘉宜公司长期违法贮存硝化废料持续升温导致自燃,燃烧引发硝化废料爆炸。那么,在直接原因的背后,响水事故的发生还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今后应该如何避免?围绕这些内容,记者对相关专家进行了采访。
贮存超7年的危废
调查报告中指出,天嘉宜公司苯二胺项目硝化工段投产以来,没有按照危废相关标准对硝化废料进行鉴别、认定和管理,而是长期堆放在不具备贮存条件的仓库,最长贮存时间甚至超过7年。此外,企业技术团队也是仅了解硝化废料着火、爆炸的危险特性,对大量硝化废料长期贮存引发爆炸的严重后果认知不够,不具备相应管理能力。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秘书长路念明指出:“涉事仓库中堆放了600吨左右的危险废物,经测算,事故发生时爆炸能量约为260吨TNT爆炸当量。天嘉宜公司存在严重的违规堆放危险废物的问题。一些危险废物具有和危险化学品一样的爆炸、腐蚀、助燃等危险特性,根据相关标准要求,企业应该具体分析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相关特点,然后确定严格具体的储存要求,不能随意堆放。这也反映出,天嘉宜公司缺乏对危险化学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对危险废物要进行严格分类贮存管理,建有专门的危险废物存放库,专人专管。危险废物的处置转移也应该按照当地环保部门要求,每年进行废物申报,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中国化工环保协会技术部主任吴刚此前表示,该协会调研发现,行业内相当一部分企业能按照国家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贮存和处置,但不乏一些企业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台账不清,企业内部的危险废物暂存设施比较简陋,危险废物处置设施也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等情况。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也坦言,“长期以来,行业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处置本身,对前期贮存、运输等环节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但实际上,我们多次在检查中发现,很多企业正是因认识不到位或不了解政策,导致前端问题频发。诸如贮存设施未达标、危废标识不明确、没做好危废贮存台账、防渗漏措施不到位等,看似一些不起眼的问题,实际埋下隐患重重。”
彭应登认为,危废管理虽然严格,但很多前端环节执行难度并不大。“换句话说,企业只需花费很小的成本,就能将要求落实到位。遗憾的是,目前行业内100%做到全流程达标的企业基本不存在。无论大小,企业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不断产生危废的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报告中还提到,硝化废料具有自分解特性,分解时释放热量,且分解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绝热条件下,硝化废料的贮存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自燃。天嘉宜的废料来源于混二硝基苯在精制过程中产生硝化废料,为黄色颗粒状或粉末状固体,事故企业自称“黄料”,每天产生600~700千克。
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总工程师程长进介绍说,同样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一家企业对类似于天嘉宜硝化仓库的硝化废料进行过反应热评估,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爆炸下限温度会逐步降低,随着爆炸下限温度的降低,分解造成温度的升高,极易发生燃烧甚至爆炸事故,并曾提醒过此类企业要采取相应措施,遗憾的是,该企业并未重视,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
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倡导化工行业要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而本质安全设计是一种通过避免危害性来替代控制风险的设计,尤其是通过减少工厂里危险物料的数量以及危险操作的次数来实现。
事实上,此次事故涉及的工艺存在更安全工艺路线。程长进表示,“浙江龙盛集团与天嘉宜涉事硝化工艺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而龙盛集团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在工艺前端就能将硝化废料消除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天嘉宜公司的本质安全水平低也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悉,浙江龙盛集团间苯二胺清洁生产集成技术是通过连续硝化、连续催化加氢,高效精密分离及全流程DCS控制,实现源头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本质安全水平很高,是国内精细化工行业循环经济的典范。
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旭斌指出,对先进技术的不断追求是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因素,硝化企业应全面收集生产、贮存过程涉及的化学物料特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信息,提出工艺控制要点、设备选型要求等安全要素参数,逐步完善工艺系统改造、工厂设计、生产操作等安全信息档案。同时,还应开展工艺风险辨识,建立硝化工艺安全信息档案,建立完善工艺各环节、物料的热力学研究数据库,实现工艺本质安全可控。
昧心的第三方机构
事故报告中也着重指出,安评和环评中介机构弄虚作假,出具虚假失实文件,导致事故企业硝化废料重大风险和事故隐患未能及时暴露,干扰误导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助理周庆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建设初期,企业一般会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评和安评,通过专业分析预判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用于评估该项目是否符合建设标准。但现在行业中不乏有个别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程度不够或者委托企业故意隐瞒,导致环评或安评报告中关键隐患缺失,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的从业人员为了逐利,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刻意造假或隐瞒,造成事故的发生。
“一些企业的思想观念就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管,有的设计院、安评和环评机构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和侥幸心理,认为如果不出事儿就不会被追责,导致一些企业的评价报告弄虚作假,没有评估出企业实际存在的风险。”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技术咨询部主任王达坦言。
“目前安评和环评的第三方机构鱼龙混杂,政府部门需要对第三方机构进行梳理并整顿。我认为这种机构不能与盈利挂钩,需要有公信力更强的单位出具安评或环评报告。”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原会长秦志强提到,分析事故原因不难发现,从根本上还是天嘉宜公司漠视危废贮存的隐患,企业负责人法规意识淡薄。事故的发生给行业内各企业敲响警钟,在安全问题上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在政府的监管中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企业是安全的责任主体,发生安全事故只能是企业自己埋单。
文章来源: 中国化工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