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您也提到创新是企业的唯一出路。您如何理解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宁高宁:目前,几乎中国所有产业都面临着高质量发展带来的转型挑战。仅能满足基本需求、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入发展瓶颈期,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创新有很多种,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而我最想说的就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中国企业过去在这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随、同质化比较多,差异化、源发性创新比较少。而今天,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出这一步。

  任何发展好的企业都是因为有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开创了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创新的激励力度。企业创新,有资金支持有税收优惠;国有企业创新,也在业绩评价上给予鼓励;从产业来说,国家会给予创新产业更多的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政策支持。因此,创新一定是下一步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就中国中化业务转型来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义上的石油销售、炼油、基础化工等,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应用在汽车、飞机、通讯领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种子、植保等农业创新产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就会有很强的产业前景。这些创新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痛苦的过程,对团队是很强的考验过程,但这是今天每个企业都要走的必经历程。

  2、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国经济面临供给冲击的问题,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产业,中国中化将如何在稳定供应链、产业链方面发挥作用?

  宁高宁:各个产业的供应链是不一样的,化学工业的供应链是最强的,因为各个环节联系紧密,化学工业的原料上游、加工下游是一环套一环的,大部分在一个园区中形成。

  比如,中国中化的一条工程塑料产业链,从聚碳酸酯开始做,把整个C3产业链做起来,并通过自主技术完成,不仅有成本优势、环保优势、安全生产优势,还把企业带入新的发展模式里。

  对化学工业供应链来说,面临的供给冲击,第一是高端材料,第二是关键技术,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解决的。从企业自身来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

  3、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重新提了要先立后破,更理性地看待“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您如何理解 “双碳”概念和要达成的目标?

  宁高宁:“双碳”目标是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特别是对化工产业来讲,是最重要的发展框架和先决条件。当前,几乎所有的化工产业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能耗,第二个问题就是排放,产业发展和“双碳”目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对我们来说,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是我们未来规划的基本框架,并且要在这个框架中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找更好的、更清洁的能源,同时要升级产业,让产业在低耗能的情况下继续增值,排放强度持续减少。同时,化工产业也面临自我治理的问题,中国中化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领域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可继续使用的原料,这可能是我们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当然,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产业在转型升级和减碳的过程中,需要替代一部分高排放、低产值的产业,但目前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因为排放量已经定了,新的排放量加不进来,而老的高排放、低产值的又替换不出去,这就需要下一步真正实施碳交易制度,通过透明的统计、估值、交易市场,使碳交易真正发挥作用,使新的、高产值、低排放的产业能够替代相对落后的产业,这也是在政协工作中不断被提及的问题,目前已经做了很多研究。